很多人看過上篇,希望我可以盡快寫出下篇。于是我就將參加今年COSCUP的見聞,單獨成篇奉獻出來。今年COSCUP官網:http://coscup.org/2014
與臺灣開源人的結緣
回顧與臺灣開源人的接觸,始于2010年,當時GNOME.Asia與臺灣COSCUP合辦,是時,我沒有趕上那次盛會,不過后來加入到北京GNOME用戶組之后,成為了臺灣GNOME用戶組和北京的聯系人,認識了Sakura Chuang(Max)等人。之后2011年在北京Linux用戶組的月度聚會上,Pingoo講述了COSCUP的前世今生,不僅如此他還帶了一瓶寶貴的臺灣高山米酒,我第一次品嘗如此甘醇的美味,也正因為此次講解,讓我對COSCUP有了非常深厚的情感,并一直關注,希望可以親身參加一次。
而后借2012年香港GNOME.Asia大會的機遇,與更多臺灣開源人有了接觸,也熟識了Ezgo社區的Eric Sun和臺灣真理大學的師生們。還邀請他們參加了2012年8月的北京GNOME用戶組的月度分享會,特別安排了一次臺灣真理大學和佛光大學與大陸開源社區的交流會。
在聽說COSCUP四年后,我終于可以第一次踏上寶島臺灣,以演講者的身份參加COSCUP,也深深領略了這里的開源文化。
四成演講,六成交友
其實COSCUP最吸引我的并不是兩天的演講題目。大多數演講還都是比較傳統的開源模式,雖然有亮點題目,也有很多在大陸比較難見到的演講,比如討論如何運營社區,如何辦開源會等等非技術性話題或人文類話題。我將今年上半年我參與組織的兩場大會與COSCUP對比羅列如下,各位看官其實可以很明顯看出三者的不同:
- CSDN OSTC開源技術大會2014(號稱是“社區范兒”的商業會)
- 2014 GNOME.Asia峰會(自由軟件社區的大聚會)
- COSCUP 2014(開源軟件社區的盛會)
COSCUP一直秉持的一個原則是“40%聽演講,60%交朋友”,這也成了COSCUP多年來成功的關鍵。雖然看上去好像弱化了演講的比重,但因此卻強化了人本參與,讓開源回歸社區,更注重社區參與的味道。
總召趙柏強講述COSCUP的原則——40%聽演講,60%交朋友
參加OSTC開源技術大會的時候,我就發現很多參會的人并不關心演講,也不關心展臺,卻專注于招呼朋友,招呼好友占領一切可以占領的空間,在交流和閑聊,事實上到這一步的時候,會場已經基本“失控”,但卻體現了開源社區的精神——去中心化和自由。
這種情況在GNOME.Asia的時候依舊發生了,原以為演講開始以后展臺周圍會沒有什么觀眾,但事實卻再次與想象不同:演講開始以后大量的觀眾依舊聚集在展臺周圍,即便是有鳴鑼催場,很多人依舊更傾向于與人交流,而不聽演講。因此是否可以這樣說,開源社區中的社交需求是個強需求。
主會場座無虛席
Google 的演講直到當天才最終確定話題——講述最新的Noto CJK字體
即便是贊助商的演講,也搭配了Workshop,不是商業宣傳,有很多干貨
豐富的周邊活動
為了突出演講與交友四六開的局面,COSCUP組委會設置了多項除演講之外的活動。包括為各個社區和贊助商準備的多達20多個展位,而每個參展社區又有自己豐富的活動。比如有的社區舉辦了抽獎游戲環節,有的社區則舉辦了現場送書活動,還有社區會舉辦現場音樂制作和售賣會,更有某飲料贊助商將售賣冬瓜茶搬到了會場……
現場售賣開源硬件產品
展臺的3D現場打印
其實這些都不是亮點,真正的亮點是會場上出現的“大地游戲”和簡歷投遞,利用每個參會者的鑒別證(也就是胸牌)上的NFC近場通信功能。而貼有NFC貼紙的鑒別證最首要的功能是用在了進場簽到上,因為減少了人員參與,大幅加快了簽到的速度,1500名公眾可在幾分鐘內全部順利通過閘門入場。
我的參會識別證,含有NFC芯片,可以參加各種活動
而“大地游戲”則是一種很簡單的簽到游戲,吸引參會者前往各個社區展臺刷NFC鑒別證,增進交流機會,進一步增加社交的覆蓋度,增加人員接觸的可能。從我在GitCafe展臺的實際觀察來看,這個游戲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,人員覆蓋和流動都能在展臺保持很長的時間,遠比我想象中的帶來更多的交流。而在其他展臺也看到了類似的現象,單純只是刷NFC鑒別證的比例并不大,反倒是由于這樣的活動增加了人員密集家流。
玩大地游戲的終端設備,每個展臺均有一臺